作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案,“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覆盖地域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正在向“新疆域”迈进。北极这片“新疆域”已经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主要走向之一。在今年1月中国正式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首次全方位阐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基本立场、政策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主张后,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也成为两国拓展合作的“新疆域”。4月17日,《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特别指出,俄罗斯不仅是最大的北极国家,也是北上通向欧洲最短距离的必经国家。因此,研究“冰上丝绸之路”,首先要从中俄合作切入。
报告分析,站在中国角度看,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意义非常重大,尤其有利于东北振兴、港口建设、我国能源紧张局面缓解等。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对俄罗斯也意义重大。首先,北极航线对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意义重大。其次,无论是从人口还是面积计,俄罗斯都是最大的北极国家。最后,乌克兰危机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制裁,俄罗斯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至今尚未完全恢复。俄方急需中方提供经济支持,而北极地区可以作为中俄合作的重点领域。
“中俄两国关系进入有史以来最好的阶段,但也存在很多值得提升的地方,尤其缺乏更多实际项目。这份报告将为中俄合作提供增量。”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俄罗斯大使馆二等秘书库兹明内赫则表态称,此前“北方航道”主要供俄罗斯国内使用,目前,俄政府计划增加该航道的国际货运量。在挖掘该航道商业价值方面,俄罗斯非常愿意与中国开展合作。
“冰上丝绸之路”从广义上可以泛指与北极地区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狭义上是指途经北冰洋,连接东亚、西欧、北美的海上运输通道,特别是北极东北航线。报告认为,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要规划先行,其中选择好支点港口尤为重要。
报告指出,当前俄罗斯虽然已经在北极航线开发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仍存在一系列风险:一是气候恶劣风险,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加大了支点港口建设难度;二是地缘风险,北极域内国家分为三大阵营,对北极地区的争夺愈加激烈;三是商业风险,俄罗斯国内法规和政策规定,只允许国有股份超过50%且拥有不少于5年海洋勘探经验的公司进行大陆架资源勘探,但有资质的国企却面临重大财务问题,同时缺乏相关技术和经验;四是政治风险,如果未来西方将制裁范围拓展到俄罗斯的北极其他开发项目,那么将会影响到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所所长徐晓天也认为,虽然“冰上丝绸之路”从地理上来看是进入欧洲最短的航线,但它是否是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航线还有待考察。此外,俄罗斯劳动力不足、国际因素都要考虑在内。
报告针对支点港口建设提出5点建议:一是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的前提是中俄之间高水平互信;二是北极港口开发时间不一样,潜力也有所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在港口建设过程中应采取“一港一策”方案,因地制宜发挥各自地理位置优势;三是考虑结冰期,港口建设需要借助于破冰船破冰领航;四是制定优惠的人口迁移政策解决人口问题;五是引进第三方参与,将北极开发的“蛋糕”做大做好,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