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兴禁运,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的爆发,一方面打破了一些人对于中国制造独步天下的片面认识,另一方面又使人们掉入“中国制造一无是处”认识的怪圈,从而到处弥漫着焦躁的气息,从某自媒体标题为《中国的芯片有多烂?工作十年的工程师告诉你,很真!》就可看出。
自媒体抛出这样的文章,有增加点击率、借机进行商业推广的嫌疑,除了增加焦虑,对我们清楚认知这件事情的性质毫无用处。在笔者看来,骄傲自大与妄自菲薄这两个极端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以芯片为代表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如何,一季度经济数据就给出了明确的定位: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1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新兴产品快速增长。
这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没有想象中那么弱,否则面对中国制造2025,美国慌什么?同时也没有那么强,否则中兴怎么就危在旦夕?还记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说过,2013年至今,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已经替代原油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这给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迈向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阻碍。
“芯”病何解?唯有改革开放。
实际上,中国制造2025一提出就始终强调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欢迎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参与。至于一些人说,对于美国对中兴的禁运我们没必要害怕,因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也曾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技术封锁,而中国依然完成了两弹一星工程。在他们看来,芯片产业也可以复制这一过程。但我们要看到,两弹一星工程的完成,中国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还有大批的自主项目没有成功。这说明,在一个封闭的体系里创新创造的能力往往是受限制的。
之所以还强调芯片乃至中国制造业要在改革开放中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就是要防止再次出现类似于大炼钢铁的闹剧再次出现。唯有改革开放,不仅别人跳过的坑我们不会再次去跳,还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虽然美国针对中国制造2025发难,意图挑起技术冷战,但中国制造2025依然需要在改革开放中前行。自主创新并不等于闭门造车、禁止市场准入。我们不仅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技术合作,还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芯片行业,不强调中国独造、国企独造,不能摆出与美国开展技术冷战的架势。
令人振奋的是,4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全资收购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在布局芯片产业发展上更迈进一步。但这并不是“神仙一把抓,药到病除”。振兴芯片产业,我们要恪守的信条是“水到渠成不发疯”,切记病急乱投医。大家还记得轰动一时的汉芯事件吗?原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发明的“汉芯一号”不仅造假,他还借助“汉芯一号”又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这使原本该给我们带来自豪感的“汉芯一号”,变成了一起让人瞠目结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这正印证了培根所言:“贪快求捷是做事时可能出现的最大危险之一。”
或许我们可以从改革开放后汽车产业发展历程来预言芯片行业发展未来。众做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一直遵循的是“市场换技术”的路线,虽然实际上没取得应有的成果,还使外商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独占鳌头。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汽车行业市场竞争却越来越充分,我国的民营车企或者我们称之为自主品牌的车企逐步站稳了脚跟,并不断扩大市场,也不乏吉利这样大举进行海外并购的车企。以芯片为代表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我们需要埋头苦干、市场竞争,更要厚积薄发、渐入佳境。长期来看,中美经贸摩擦并不能阻挡中国制造2025的脚步,美国制裁中兴这块绊脚石迟早会转化成垫脚石。
总而言之,在目前贸易保护主义逆流而动的情况下,我国以芯片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更要通过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累积创新的力量,才可以逐步治好“芯”病这样的慢性病。